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9

Taipei Days 2019

飛機從KL起飛時,不時傳來汽油味 Airasia強迫大家在起飛前關閉所有電子設備,只有在飛機穩定後才能使用飛航模式 飛機的一點點搖晃都給了我一些不好的 現在的飛機餐有點進步了,打開的味道很是個樣子 但吃了兩口,還是讓我無法繼續 出境後領了一萬塊, 希望這是在台北足夠的現金支出 離今天的目的地還很遠,得從機場去到木柵的朋友家 一是午餐時間,擔心交通時間到達後已經過了台北的正常進食時間 於是決定先找個地方解決一餐,然後才能好好的向東移動。 小插曲 在出境領錢後做的第一件事是辦電話卡 服務人員協助我設定雙卡的手機,試了一些時間才成功 我到了謝離開、吃午餐、離開機場 在機捷站還協助了一名來自新加坡的老人家當他的翻譯 然後自己才搭上了車 突然手機響起,接起後被告知剛才我拿了電話卡沒付錢就走了 哈哈哈哈哈 於是最後我用轉賬還債了 呵呵 台北還真可愛 住的地方是學長家,其實心情也是怪怪的 因為原來計畫是來定剪他的短片,才會寄住在他家 但在出發前一週,我被告知,他決定補拍 且拍攝時間在十二月中後,因此我現在住在他家,就變得沒啥工作了 說是還是可以討論,但是剪接在拍攝前其實也就是用嘴砲一砲 聊了一下,與電話裡一樣,有點火藥味 呵呵 希望自己有點緊繃的心情,可以慢慢好些。 從這裡開始寫下的是離開前在機場的記錄了 原來想記錄每天的台北行程與收穫,但堅持總是最容易放棄的東西 而且信念的放棄是無蹤跡的,也沒人會來怪你 於是堅持寫日記的計畫一天一天地擱置下去。 北藝女友們離開的那天凌晨 台北開始了細雨 一覺心來,氣溫降了不少,感覺格外失落 也因為那天一起回母校 已經物是人非 隔壁系所的系狗小白爛竟然一拐一拐,吃力地散步著 看護他的學生說,他已經十三還是十五歲了 嗯,唉。啊。。。 也是從那天起,我以影人的身份出沒在一個個的聚會場合 我介紹人,人介紹我,但我真的不知道誰會記住誰 在姐妹們來會我以前的日子 我回到了唸書時的狀態 每天在捷運上穿梭、走路 去電影院、去僑大,還有見見舊同事與北藝舊友 還有一天與我的恩師共進了晚餐 這些事情給我的是一種,熟悉的感覺 這些人與地所給我的感覺是吉隆坡沒有的 某方面回到一種無知狀態,只是每天來來去去 其中一個忙碌的台北人 我很久沒有這樣

這半年 我大約有15天,或許更少的,在家的時間 因為我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有一份經營中的感情 還有自己打理,自己所擁有的生活 去年買了車之後,得以自由自在的來來去去 收入穩定後,更是讓我,更自由 我可以不去看家裡誰與誰疙瘩,而讓自己感嘆 然後有一天我發現我不再每個禮拜打回家跟媽媽聊天 哥哥姊姊們,生命中也有這個階段吧 所謂的,心理上真正的離開 去將自己綁在自己所建立的新生活裡 家裡的事情有時眼不見為淨那些解不開的經書 我關心你你不領情, 其實就是種以愛為名的束縛 我們都沒空為自己的思想觀念做解釋 只要生活過下去,我給出了錢,為自己擔當負責 我們就是獨立生活不靠爹娘的好孩子。 好孩子。 其實我們生來就有個家 但在創造“自己的家”的過程,卻漸漸地,離家而去 父母的身邊沒有留下任何一位好孩子 好孩子都去與自己的選擇生活去了 彷彿不需要去回頭 這也應證了一位長輩說的 人生留下的,還是自己學習去放下 她不去抓住所有離開自己的人 也不去抓住生活在周遭的人 有時我佩服擁有理科腦袋的人,沒有被太多文學灌輸而有對愛的多重標準 當愛有了各種的定義 漸漸變成了人對人的期待,失望也從中而生 而情感邏輯本事根據經歷而有多重標準的東西 你覺得這樣是痛的,他覺得還好 你覺得這樣做是應該的,他受的傷卻是無止境的在發酵

這幾天的題目我都是亂寫的

本想回家洗澡後就聽聽音樂,看看書,讓眼睛別再看發亮的螢幕 最近幾天晚上開車都快無法睜開眼睛了 最近抽的煙少了,看電腦的時間就多了 到底該傷肺還是傷眼呢? 呵呵 兩個都不好是誰都知道的答案,但我目前做不到。 一個人做後製,我面對工作的態度有個楷模,前公司的調光師傅 當時後製部就只有Y師傅一個人抽菸, 在我自己獨佔一棟房子作為我的工作室之後 我才知道,為何他總是每隔一個小時左右就抽根煙 眼睛對色彩是很快就會因疲憊而失去準確度的 大概集中兩個小時就已經很疲憊 所以差不多每集中半小時到一小時就休息一下, 才能保持一整天都在調光的工作品質和眼睛的效率 我是剪接,不需要像調光師那樣判斷顏色 所以通常也不會發覺眼睛疲憊了 知道飛蚊症又跑出來 或是夜間看普通光都刺眼時 抽菸就是一個讓眼睛休息十分鐘左右的時間 真的,不抽我就不會休息了 用煙來介紹一位楷模好像不太對 Y師傅是個爸爸級的人,脾氣極好,事事都是一件一件地給我們分析解釋的 對於看光及技術也是毫不吝嗇地一個個原理跟我們分析解釋 Rec 2020當時剛推出,他很高興地看了這個新的色域的英文解說後, 在我們每一位小助理到他的調光室路過時就跟我們説 當時很可愛,我們這幾個助理只要知道其他人也得空, 也會把他們一起叫來“聽課”。 後來Y師傅打算離職,也跟我說,就是公司嘛, 調光的案子太少了,經常也沒什麼事做 現在兒女也都大了,自己再為了工作離開也不會那麼內疚 是的,因為那段時間公司只有連續劇案子, 連續劇案子是年輕調光師用來練習的,用不上師傅, 結果就讓Y師傅幫忙調一些影片花絮,其實是更用不上他的技術的東西。。 好了 我還是在一個逼自己胡言亂語,吐出生活的一些事情 來讓自己不要睡不著時在那邊覺得自己很孤獨 現在些東西根本達不到前幾年的那種坦承了 寫的都是一些具體的事 心情,不太能抒發 也許白天對於老闆事事算計的生活 習慣了自己說一句話,準備一個動作的目的性 與現在見到的許多人一樣 不知道為了什麼,總是在自己的表達中想要建立一個想像出來的好人 而不像我們從前寫blog,就是在這裡釋放自己而已 看著朋友在blog裡的東西,也不會覺得應該要分享出去給每個人知道 尊重每個人的小秘密及隱私 最後說幾句實話, 我覺得我比老闆聰明一

一些關於影視界的事

記得姜秀瓊導演曾在金穗獎頒獎典禮上敘述過自己創作卡住時得到一位好友的幫助,後來在剪接作品時又再次受到同一位的幫助,片子剪完,她就到醫院生產了。她感謝這位朋友,也是曾經拍過好幾部漂亮攝影作品,我至今仍沒有機會面對面見過的林君陽。 這樣子製作中的友情,我在馬來西亞仍未有機會見識過。 最近收到《紅色》的拍攝劇本,一邊看,一邊跟著每個角色的處境心傷,唉,真好啊,能再拿到這樣的劇本。看到最後,我在工作室的地上趴了一會兒,沈浸在一些些的被感染中。很慶幸當初有機會剪了《隔壁的女人》,才有這次的機會。 後來知道製片換了人,也不得不說這是個對的選擇,一定的,幫助創作,是每一位參與創作者應該做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放著只會越來越大而已。 曾經有個我參與的團體,因為關於我的一件事,換掉了指導。那位指導也曾是教過我許多,帶著我經歷我聲樂學習旅程的老師。我並不希望這種事發生,但,當觀念錯了,就該更正的。 回來馬來西亞的第一部片子,身為第二副導的我,在拍攝到中期給製片發了一次訊息,跟他說,如果不換掉第一副導,整體拍攝品質只會被拉低。結果沒有換,因為馬來西亞是不允許我這個新人提出這種 “ 以下犯上 ” 的意見的。沒有人會根據我提出的問題,去處理,也沒有比我更 “ 高級 ” 的擁有權力者去解決。 前面說起這位我數未蒙面的學長,是因為今天終於開始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口碑很好的連續劇。 其實,做一部影集也好,或是電影,就是要表達我們所看見的,大眾還未見到的事實的整理。當然有著成本所帶來的製作限制,然而我們要說的,從劇本到製作的把關是必須的。而最終 “ 適不適合 ” 被大眾所見,是不該當作一回事兒的。哈哈。隨著馬來西亞華語連續劇的消亡,我們也不再需要為了電視台 “ 覺得 ” 我們應該做什麼而去做了。 電視台放棄了,是一種無知,放棄了面對問題時去尋找前進的機會,是很愚蠢的。 馬來西亞啊,這麼多故事的一個地方,觀眾群少了,絕對是作品的問題,因為你們死守陳舊的製作思考模式,你們一直引以為傲的香港連續劇製作模式,那根源也已經不靠譜了。所以你們選擇放棄,用比製作成本低的 —— 購買國外劇集的方式繼續生存。算了吧,以這種觀念繼續製作,也不會更好了。等死吧就。 如果馬來西亞作為所有現在前來東南亞製作影片的剪接大站,會如何呢?

到底有多少不一樣

做剪接工作半年, 回到一個可以狂看片的狀態。 看連續劇,過去一個月,我看完了《甄嬛傳》、《心術》、《切爾諾貝利》、《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有一直在看的《Grey's Anotomy Season N》 還有很多集的《開講啦》,我蠻喜歡這個節目 因為我自認自己是個很沒知識的人 我的大學專業,什麼都不專 嗯, 也不能這麼說啦,因為另一方面來說,大學期間我學習的更是思考方法 等比較不被稱為“知識”的東西。。 哎呀 反正,王童老師以前說過,電影就是門雜學 所以它很難也很簡單。 其實現在我上來這裡寫一些東西 只是想逃避自己對前男友的思念 昨天我們決定分開了 人的身體中那1%的思想, 會改變及操縱個人對於相同事物的判斷。 愛,究竟能不能真正讓人突破思想的束縛? 其實,對於不懂思想的人,愛的定義並不一樣 若他並不把它當成是種束縛,那又何來突破的必要呢? 洗腦就是這麼一回事,所有的邏輯都建立在道德正面的基礎上 大部份的人並沒有被訓練懷疑自己正在接收的知識的習慣 基本上,宗教知識,我也無法提出一個辯題來反駁 我最反對的,就是,我們不該只相信單一的宗教。。呵呵 多看一點不是蠻好的嗎 試想想,如果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教條都去看懂 或許他就只是三個個性不同的人的存在而已 他們不用喜歡對方,可以各自生活,但也不該去殺害對方 我們會去殺害,通常是因為害怕,而害怕來自於某種不足 反正,轉身之後你一定會看出,政治和歷史才是影響目前信徒的觀念的東西 其實,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從小學的,全家都在做的,就是最好的? 我就不這麼覺得 我恨不得高中有機會把物理化學生物課也都可以上 那我就看得懂《切爾諾貝利》和所有醫生戲裡說的到底是什麼、是真是假 也希望從小就有馬來人和印度人跟我一起上課 或許也來曖昧一下 就能早點知道,原來有些人你希望他能接受不一樣的思想,是一種奢望。 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要反面思考、 或是,為什麼覺得事情就是要多面地去觀看分析才叫做完整、 或許我只是覺得,每個人都這樣想,好無聊,我就想是要反過來想 其實,因為已經租下了接下來一年的房子 是決定一起住的 昨天的討論,也不改變這個決定 但我們不再是互相報備及有責任的關係 就是,曾經更熟悉的朋友吧